计算机科学系
 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系部概况  质量工程  人才培养  教学科研  党群工作  团学工作  职工之家  系内下载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本科生培养 
 成人教育 
专业设置
您的位置: 本站首页>人才培养>专业设置
计算机科学系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计算机科学系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计算机科学系概况

1.历史沿革

计算机科学系始建于2000年,其前身是计算机中心,并于1994年9月开始招生,有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应用两个专业(专科)。建系后设初等教育(计算机)专业, 已向社会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两千多名。于2011年升格本科,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藏文信息处理方向)两个专业, 现有在校学生621人,各年级分别有三个班。成人教育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升本)和计算机应用(本科函授)专业。 

2.师资力量

计算机科学系现有教职工33人,其中专业技术类师资28人,教授3人,副教授15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人数64%,讲师10人。专业技术类师资中具有硕士学位的21人(包括在读),占专业师资类人数75%。 

近年来,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学院及计算机科学系分别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建立了比较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 

3.实验室现状

计算机科学系现建有网络集成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实验实训室。另有9个计算机室和一个教师教学科研计算机网络平台,供学生实习用的计算机1137台,专业授课均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办学指导思想及定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开发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能在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开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教师职业能力,能够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教学; 

2. 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3. 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能力; 

4. 掌握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 

5.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7.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及良好习惯; 

8. 普通话和外语达到学院规定要求。 

(三)在校学生及生源

我系2011、2012和2013级学生共有464人,分别来自省内兰州、天水等十二个地区,422人,占学生人数90.9%;省外来自西藏、云南等四个省区,共有42人,占学生人数9.1%;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0%。 

计算机科学系2011-2013级在校学生及生源 

地 区 

兰州 

天水 

武威 

平凉 

甘南 

定西 

庆阳 

临夏 

张掖 

学 生 数 

22 

25 

13 

157 

12 

11 

164 

所占比例(%) 

0.6 

4.7 

5.4 

2.8 

33.8 

2.6 

2.4 

35.3 

1.3 

地 区 

陇南 

酒泉 

白银 

省内

人数

四川 

西藏 

云南 

青海 

省外

人数

学 生 数 

422

13 

12 

42

所占比例(%) 

0.4 

0.6 

0.9 

90.9

1.7 

2.8 

1.9 

2.6 

9.1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及结构

计算机科学系现有教职工33人,其中专业技术类师资28人,教授3人,副教授15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人数64%,讲师10人。专业技术类师资中具有硕士学位的21人(包括在读),占专业师资类人数75%。 符合本科教学要求。 

计算机科学系教师职称统计表 

教师人数 

教授 

所占比例 

副教授 

所占比例 

讲师 

所占比例 

其他 

所占比例 

28 

11% 

15 

54% 

10 

36% 

计算机科学系教师学历统计表 

教师人数 

博士 

所占比例 

硕士 

所占比例 

本科 

所占比例 

28 

4% 

21 

75% 

21%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截止2013年,我系有2个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藏汉双语),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藏汉双语)。 

(二)课程建设

围绕通识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和实践课程平台四大课程系列,将课程建设分为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合格课程三个层次,建立起了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 

2013年,我系经学院批准立项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有3门:马振新《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赵俊生《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孙辉霞《数据结构》。优秀课程1门:买桂英《C语言程序设计》。特色课程2门:才让扎西《藏文网站建设》、刘文香《C语言程序设计》(藏汉双语)。 

(三)教材建设

2013年,我系教师公开出版发行教材7部:才让扎西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马小龙主编《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科学出版社),李爱武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科学出版社),苏富林主编《从入门到精通Photoshop CS5》(科学出版社),买桂英主编《Word/Excel/PPT三合一高效办公》(科学出版社),赵俊生主编《新编计算机基础项目教程》(天津教育出版社)、《新编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天津教育出版社)。其中科学出版社出版的4本教材被列为2013年校级A2奖励教材。 

由索南楞智老师负责的《藏文计算机术语翻译》 是我院2012年度自编教材立项建设项目之一(甘民师字〔2012〕126号),该教材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藏汉双语)方向的专业必修课《藏文计算机术语翻译》的自编教材,全书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共分为七个章节。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教材提纲及前四章的内容和相关的术语的翻译工作。 

(四)实践教学

我系历来重视实验室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坚持“三结合、三转变”的实验教学理念,形成了分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技能训练与课程实验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由基础验证实验向综合应用实验转变,由规定性实验向自主性实验转变,由传统型实验向开放型实验转变。分层次设置培养目标、实验平台和实验项目,模块化设置实验课程,实现了实验内容、时间的开放式选择,解决了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培养的问题。 

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 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提高、设计创新三层次循序渐进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可通过社会实践、竞赛、发表论文、发明专利、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参加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方式获得创新学分。 

(五)教学改革及质量工程建设

1、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 

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社会需要、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增加应用型课程的门数及分量,压缩理论型课程的门数及分量。以会用、够用为原则。 

在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中减少理论课(数据结构、微机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等)的教学,增强实践课、应用课程(如微机组装与维修、局域网组装与实践、平面与立体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应用、计算机日常维护工具软件等)的学习。 

2、加强社会需求信息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工作,为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专业的发展也需要不断了解社会需求信息和学生毕业工作后的信息反馈情况,这有利于改进我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总结工作,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培养计划。 

3、调整课程设置,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以及“政治可靠、业务适切、扎根基层”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当前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课程设置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打好基础、拓宽专业、强化素质、突出特色、提高能力”为目标要求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 

4、分方向安排教学计划 

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或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同时开设两个系列方向,学生可任选一个方向修读。选修课程应规定限选和任选的课程要求,学生可按要求选修。本模块的课程按“多课程、少课时”的要求设置,学生修读不得少于8学分,主要安排在第九学期进行,在第六学期安排2-3学分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5、加强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 

开设实验课的专业,在学科专业平台课程中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优化实验课程设置,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 

实践平台课程是学生对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师师德的综合应用,更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检验。实践课程应贯穿师范生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四年不掉线,从教师职业所需要的方方面面进行实践体验和能力训练。实践平台课程开设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课程模块。 

6、重视选修课程的开设 

(1)开设专业选修课(分限选课和任选课) 

本模块课程旨在进一步扩展专业口径,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增强学生职业生涯的适应性。 

(2)教育选修课程模块 

本模块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了解中小学课程改革及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拓展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解决怎样教的好的问题。 

7、积极探索和开展课堂延伸“五个环节”,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促进科研水平提升 

课程设置方案执行的保证是具有良好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职称和学历结构、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开展科学和教学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队伍掌握和传授知识的能力,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好了基础准备。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旨在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培养中重理论和基础、轻实践和技能、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低的问题,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模式。 

2013年度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系共论文发表、基金项目申报、著作编写方面呈快速增长势头,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出版主编教材五部,参编两部。 

2.发表论文38篇,其中EI收录共12篇,CSCD中发表1篇、C类北大核心两篇。 

3.科研项目结项4项,以上均为院长基金项目。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

(一)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学院和我系制定了以下规章、管理及监控制度,形成了有效的管控体系: 

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学规程 

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 

4.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管理办法 

5.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考试规范 

6.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考试命题规范 

7.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籍预警制度暂行办法 

8.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专业实习管理规定 

9.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内试讲管理办法 

10.各学期教学督导工作安排意见 

11.计算机科学系教师听课制度 

12.计算机科学系教师评教制度 

13.计算机科学系学生评教制度 

(二)评价机制

1.学院成立教学评价组,评价组由学院督导委会委员和教学系、教务处、督导办等部门教学管理人员组成。 

2.计算机系成立教学评价组,负责本系教师的教学评价。 

(三)评价内容及成绩构成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分常规评价和评优评价两个层次,常规评价由学生评价、教学系评价两部分构成;评优评价由常规评价、学院评价构成。 

第一 常规评价

1. 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是学生根据课堂学习中可感知、可量化的因素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每学期的第5周至第10周进行,结束性课程于课程开设学期的第14至15周进行。 

(3)学生评价由学生根据评价指标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在网上进行评价,去除学生评价分数的前10%和后10%,平均分数即为教师网上评价的最后得分。 

(4)学生评价分数占常规评价成绩的55%。 

2. 系评价组评价 

(1)系评价组评价是同行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 

(2)系评价组根据学院有关要求评价。 

(3)教学系评价组评价分数占常规评价成绩的45%。 

第二 评优评价

由常规评价和学院评价构成。 

1.常规评价占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总成绩的50%。 

2.学院专家评价 

(1)学院专家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做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包括听课、与学生座谈、查阅教案、检查使用的教材、教学进度和作业批阅及其他教学环节等。 

(2)学院专家评价分数占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总成绩的50%。 

(四)评价结果应用 

1.评价结果装入教师教学业务档案,作为晋职、评奖的依据。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是参加学院教学优秀奖评审的必要条件,教学优秀奖申报者的综合评价结果必须达到良好以上。 

3.评价结果由教学主管部门提供给学院人事部门,作为院内岗位津贴分配的依据之一。 

4.常规评价成绩不合格的教师,本人要写出书面分析、改进提高的期限及措施,教学系督促其整改,整改结束后进行复评,仍不合格者,停课自修或调离教学岗位。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就业

我系于2011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目前在校本科生623人,首届本科毕业生有141人,将于2015年6月毕业。 

为了给毕业生开拓就业渠道,尽快就业,我系采取了一系列的就业工作措施: 

1.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向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并就这一理念展开讨论,使同学们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使其确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 

2.加强考研和民生事业单位考试的鼓励与指导。 

3.多方联系,开拓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和学校招生就业处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优秀毕业生前去实习或就业。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 

5.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和服务工作。利用班级就业信息栏、手机、电话等宣传阵地和通讯方式及时传递和发布有关就业信息。 

6.加强舆论宣传和安全教育。利用网络和学院宣传栏宣传就业形势和国家就业政策,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人事制度和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以更理性的态度投入到就业大潮中去。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到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学生提高就业安全意识和警惕性,防止受骗。同时,保证辅导员、班主任与毕业生、尤其特殊学生的联系畅通。 

(二)学生获奖情况

获奖时间

学生姓名

班级

获奖作品名称及等级

颁奖部门

2014年8月 

陈雪 罗彩霞 牛志华 

2011级本科1班 

《天堂下的拉卜楞》 

二等奖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 

宁波赛区 

2014年8月 

宋继彪 王海龙 赵关琛 

2011级本科1班 

《转经筒》 

三等奖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 

宁波赛区 

2014年8月 

白永祥 

2011级本科2班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 三等奖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 

宁波赛区 

2014年8月 

宋继彪 王海龙 赵关琛 

2011级本科1班 

《藏族手工艺品—龙头琴》 

三等奖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 

宁波赛区 

2014年7月 

巩张云 李会芳 

2012级本科2班 

《计算机网络基础—子网掩码》 三等奖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 

沈阳赛区 

2014年8月 

巩张云 李会芳 

2012级本科2班 

《微课子网掩码》 

三等奖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甘肃省级组织委员会 兰州 

2014年8月 

陈雪 罗彩霞 牛志华 

2011级本科1班 

《天堂下的拉卜楞》 

三等奖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甘肃省级组织委员会 兰州 

2014年8月 

白永祥 

2011级本科2班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 三等奖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甘肃省级组织委员会 兰州 

六、办学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藏汉双语)双语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明确培养模式,推进“七化”建设,规范和提高汉藏双语课程建设水平。 

1、主干课程汉语化 

除部分课程外,如计算机术语翻译、PS、藏文网站建设、藏文信息处理技术、藏文软件开发技术、方正藏文出版系统等课程用藏语授课外,其余课程用汉语授课,实现了主干课程汉语化。 

2、双语基础达标化 

通过强化汉语、藏语课程教学和学习,在学生在听、说、读、写和译方面“以汉为主”的学生达到学院藏语等级考试要求,“以藏为主”的学生达到学院相关要求。 

3、藏语课程连续化 

第一学年《大学基础藏语》、大学基础汉语实行分类教学,以藏为主的学生开设《大学基础汉语(Ⅰ)、(Ⅱ)》180学时,开设《大学基础藏语Ⅰ、Ⅱ》60学时。以汉为主的学生开设《大学基础藏语(Ⅰ)、(Ⅱ)》180学时,《大学基础汉语Ⅰ、Ⅱ》60学时。 

专业方向增加了一个藏文信息处理方向,进一步突出特色。 

开设一组课程:藏文信息处理技术、藏文计算机术语、藏文软件开发技术、方正藏文出版系统、藏文网站建设。 

4、选修课程共享化 

开设通识2课程两门:《藏文信息文化概论》、《藏文网页制作》。 

5、翻译课程针对化 

开设《计算机术语翻译课》。 

6、讨论课程对接化及课程考核双语化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教育调查报告、作业等环节要求学生使用双语。 

七、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存在的问题

1)需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目前计算机系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需加强专业建设; 

2)需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加专任教师数量,特别是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需加大现有教师再培养力度。 

3)需学校进一步加大对计算机系的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4)需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产学研及合作教育,增强主动服务地方的能力; 

2、整改措施

(1)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

围绕我校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形成“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型专业建设思路。 

1)传承拓展、励志图新,走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之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9年设立以来,遵循教育规律,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坚持质量至上,与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和机制,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努力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走合作共赢,特色强校之路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推动高素质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发展。 

坚持产学合作,强化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探索合作共赢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3)服务地方、面向未来,走奉献社会,辐射全国之路 

坚持“服务地方、面向全国”的办学方针。关注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关注知识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的挑战,培养具有发展潜质、服务意识和社会竞争力,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线人才。 

4)优化课程、加强实践,走特色办学,工程培养之路 

紧跟专业技术方向的发展潮流,不断改进现有的课程,增设新的课程与实验。增加实践课程与实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2)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配备 

本着“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专业基础课程及其实验由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授课,专业课程及其实验由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和企业外聘教师共同授课。 

2)人才引进 

三年内,引进4~6名具备企业工作和工程经验的专职教师,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2名;聘请兼职教师5人左右。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积极建立、维护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合作企业联合设立挂职或顶岗工作岗位,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运用专业技能,了解和掌握技术生产过程,掌握企业劳动组织过程,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聘请企业、公司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讲授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3年内,选派2~3名骨干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加大现有教师的再培养 

选拔青年教师骨干赴省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有条件的可以到国外高校作访问学者。通过这种走出去,感受和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科研、生活等氛围,把好的经验带回来,传下去。 

5)激励机制 

教师在挂职或顶岗工作期间待遇不变,在考核和各类评优中,对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优先考虑。对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增加主动服务地方的能力

1)办学思路清晰,就业导向明确。坚持“专业+技能+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开放促交流,以交流促资源共享,资源共享会促进办学又好又快发展。把企业的资源为我们所用,给师生创造更多合作交流和发展平台。密切务实地展开校企合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2)瞄准人才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具备较强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IT行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及沟通协调能力、一定的审美观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社会实用人才。需具有全局观和开放思维,紧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较大幅度地调整理论与实验实训课时的比例,深层次地优化课程结构,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基本调整思路是:以学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按学科科学定义专业能力与素质;按职业方向规范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场适应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社会活动能力融入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强化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了能将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紧靠系自身的条件远远不够,必须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更深层次、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企业需求,才能让学生尽早地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明白自己要学什么技术,要培养什么能力,才能符合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通过多种途径及渠道与社会各界接触,同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并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改善创新环境。我系的三个专业建设在学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下,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实践创新的途径与方式,教师亲自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及参与各种创新项目的研发,以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5)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积极组织学科竞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是学生程序设计能力锻炼与培养的有效平台及途径,也是检验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受到系部的高度重视。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全省、全国级学科竞赛,如全国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Android设计大赛、蓝桥杯软件大赛等,为系部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提供相应的平台。 

6)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发展离不开合作,合作有利于快速发展。开放办学、校企合作的形式对计算机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1)制定评价体系 

a.构建以能力考核为目标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其学习效果应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来体现。课程评价从课程终结性考试转变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试,建立起适应不同课程类别且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注重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 

b.构建以能力考试为导向的课程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从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转变为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为主。 

c.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多元化考试方法。 

课程考试方法从单一的闭卷考试转变为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模式,如现场操作考试、综合大作业等,这有利于教师从中获得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产生的能力和素质的真实判断。 

2)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打破学科界限,对课程进行分解与整合,体现“有用、实用、够用”,形成一条贯穿整个培养阶段的实用、实践教学主线。采用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双元合作教育模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系工程应用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3)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条件,发挥专业优势。同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的实践基地基础上,扩增2~3个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实习基地,合作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4)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中分别包含教授、工程师及讲师,工程技术人员的加入,打破传统实践教学不能联系工程、生产实际的局限。工程师不再是单纯的进行研发工作,而是身临教学一线的引领者;教授、讲师也不再是单纯的进行教学、科研工作,而是进入到IT企业与工程师们交流、沟通与研讨,这样的双向进修创新了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模式,让培训工作与学校教学实际充分接轨。 

5)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术操作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要加强日常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考核、评估以及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的考评。从而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教学督导体系。 

 
访问量人数: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